父親出生在台南縣大內鄉二重溪村,二重溪之所以稱做二重溪,是因為曾文溪二重溪附近繞了三個大彎,所以早年不論是由楠西,玉井的內山西行出山到內庄,或由善化進入此地,皆必須涉度曾文溪兩次,因而得名.
父親的對二重溪對外交通的描述為:
"因二重溪的聚落的東,西,北三面由曾文溪環繞,南邊則有高度約一百公尺的新化丘陵構成與山上鄉的屏障,對外交通極為不便.
因大內鄉之鄉治設於內庄,同時農產品之交易也以內庄為主要地方,因此二重溪人要辦公事或進行農產品買賣都要涉溪,及步行約一個小時才能到內庄
苦命的二重溪人必須肩挑龍眼土芒果或其他農產品涉溪,及步行約一個小時到內庄進行交易,東西賣完後也買一些必需品回來,也必須涉溪,及步行約一個小時才回家"
從善化到大內的公所所在地內庄,需橫越曾文溪。橫越曾文溪的大內橋兩側長了很多白色的長草,我們都會把它叫做芒草,不過這裡的草並不是芒草,是另一種草,叫做甜根子草。每年的9-10月,整片的甜根子草開白色的花,非常壯觀。
從大內的內庄要到二重溪,需要再橫越曾文溪一次,
民國50年之前沒有橋樑,必須涉溪而過;50年興建了吊橋,後來毀壞後建了一座水泥橋,在民國90年的納莉風災又被沖毀,在幾年後興建目前這一座景觀大橋。父親對此的敘述為:
"因台灣南部氣候乾溼季分明,在乾季時因溪水較不湍急,花小錢可稱竹筏渡溪,或溪水更淺時則搭簡易便橋過溪.雨季時溪水往往暴漲,加上坡陡流急,雖有竹筏可作為交通工具,然而水流至為湍急,雖可勉強過溪也是極為冒險.尤其是當居民生病時,往往受溪流阻隔延誤就醫,也常發生憾事.早期交通之不便對二重溪居民,是心中之痛,但也可奈何,無語問蒼天,無怨無悔,默默承受.但也盼望老天及政府能解決心中之痛.
民國50年間鄉鄉紳楊雲祥縣議員為解決二重溪居民對外交通重大問題,四處奔走爭取經費,終獲得最高當局首肯興建二溪吊橋,橋長四百公尺,號稱遠東最長吊橋.
民國67年八一水災洪水將二重溪吊橋橋墩沖毀,居民對外交通又告中斷,縣府為解決居民交通之不便,於是決定興建較永久性水水泥橋樑.當時由於申請到政府建橋補助款不足,後經二重溪村民每戶至少捐獻5千元台幣補足.
民國69年4月由縣政府發包動工,歷經約三年完成,民國72年7月竣工通車,橋長385公尺,寬7.5:公尺,耗資新台幣三千兩百萬元.
好景不長,天災可怕,堅固二溪水泥大橋使用約20年後,於民國90年9月18日因納莉颱風來襲連日豪雨再加上上游曾文水庫洩洪,使得曾文溪溪水暴漲而沖毀.當時台南縣縣長蘇煥智先生為體諒二溪居民對外交通之不便所帶來生活困苦,同時也配合地方發展觀光所需,所以決定建新橋,此新橋將設計建造為景觀大橋,橋下並規劃為親水公園,因此二溪景觀大橋從此定案.......
在民國92年7月15日才取得水利署第六河川局許可正式動工,施工過程在沖毀二溪水泥大橋旁設置便道.民國93年又遭受敏督立,哎利颱風帶來大豪雨及曾文水庫洩洪導致便橋沖毀必須變更引道,在居民殷切期盼下,歷經822天的施工,終於在民國94年3月30日完工,4月10日舉行通車典禮"
從善化前往大內的內庄,需橫越曾文溪,圖為大內橋。從內庄前往二重溪,需再橫越曾文溪一次,圖為民國94年完工之二溪景觀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