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

二重溪的由來--橫越曾文溪兩次

 父親出生在台南縣大內鄉二重溪村,二重溪之所以稱做二重溪,是因為曾文溪二重溪附近繞了三個大彎,所以早年不論是由楠西,玉井的內山西行出山到內庄,或由善化進入此地,皆必須涉度曾文溪兩次,因而得名.

父親的對二重溪對外交通的描述為:

"因二重溪的聚落的東,西,北三面由曾文溪環繞,南邊則有高度約一百公尺的新化丘陵構成與山上鄉的屏障,對外交通極為不便.

因大內鄉之鄉治設於內庄,同時農產品之交易也以內庄為主要地方,因此二重溪人要辦公事或進行農產品買賣都要涉溪,及步行約一個小時才能到內庄

苦命的二重溪人必須肩挑龍眼土芒果或其他農產品涉溪,及步行約一個小時到內庄進行交易,東西賣完後也買一些必需品回來,也必須涉溪,及步行約一個小時才回家"

從善化到大內的公所所在地內庄,需橫越曾文溪。橫越曾文溪的大內橋兩側長了很多白色的長草,我們都會把它叫做芒草,不過這裡的草並不是芒草,是另一種草,叫做甜根子草。每年的9-10月,整片的甜根子草開白色的花,非常壯觀。

從大內的內庄要到二重溪,需要再橫越曾文溪一次,

民國50年之前沒有橋樑,必須涉溪而過;50年興建了吊橋,後來毀壞後建了一座水泥橋,在民國90年的納莉風災又被沖毀,在幾年後興建目前這一座景觀大橋。父親對此的敘述為:

"因台灣南部氣候乾溼季分明,在乾季時因溪水較不湍急,花小錢可稱竹筏渡溪,或溪水更淺時則搭簡易便橋過溪.雨季時溪水往往暴漲,加上坡陡流急,雖有竹筏可作為交通工具,然而水流至為湍急,雖可勉強過溪也是極為冒險.尤其是當居民生病時,往往受溪流阻隔延誤就醫,也常發生憾事.早期交通之不便對二重溪居民,是心中之痛,但也可奈何,無語問蒼天,無怨無悔,默默承受.但也盼望老天及政府能解決心中之痛.

民國50年間鄉鄉紳楊雲祥縣議員為解決二重溪居民對外交通重大問題,四處奔走爭取經費,終獲得最高當局首肯興建二溪吊橋,橋長四百公尺,號稱遠東最長吊橋.

民國67年八一水災洪水將二重溪吊橋橋墩沖毀,居民對外交通又告中斷,縣府為解決居民交通之不便,於是決定興建較永久性水水泥橋樑.當時由於申請到政府建橋補助款不足,後經二重溪村民每戶至少捐獻5千元台幣補足.

民國69年4月由縣政府發包動工,歷經約三年完成,民國72年7月竣工通車,橋長385公尺,寬7.5:公尺,耗資新台幣三千兩百萬元.

好景不長,天災可怕,堅固二溪水泥大橋使用約20年後,於民國90年9月18日因納莉颱風來襲連日豪雨再加上上游曾文水庫洩洪,使得曾文溪溪水暴漲而沖毀.當時台南縣縣長蘇煥智先生為體諒二溪居民對外交通之不便所帶來生活困苦,同時也配合地方發展觀光所需,所以決定建新橋,此新橋將設計建造為景觀大橋,橋下並規劃為親水公園,因此二溪景觀大橋從此定案.......

在民國92年7月15日才取得水利署第六河川局許可正式動工,施工過程在沖毀二溪水泥大橋旁設置便道.民國93年又遭受敏督立,哎利颱風帶來大豪雨及曾文水庫洩洪導致便橋沖毀必須變更引道,在居民殷切期盼下,歷經822天的施工,終於在民國94年3月30日完工,4月10日舉行通車典禮"

從善化前往大內的內庄,需橫越曾文溪,圖為大內橋。

從內庄前往二重溪,需再橫越曾文溪一次,圖為民國94年完工之二溪景觀大橋。


老家

 嘉義市國華街仁和新村23號,是我從出生到高中畢業住的地方,是我的老家。這是中油的宿舍,一整區有二十多戶。我小時候總以為父母親在這裡住很久很久了,後來才知道,他們是在我出生那一年才搬進這間宿舍的。

在父親的回憶錄中,對仁和新村宿舍的描述是:

" 民國62年 ,我感到民生南路宿舍房間不夠,能活動空間太小,同時夏天時房間很熱,孩子不舒服,容易哭鬧.不安眠.於是,我重新申請更換宿舍,獲批准分發到公誠新村的宿舍,雙拼式平房,房間數比較多,當時有一位服務於運輸課張志行課長,有分發到仁和新村房子,仁和宿舍是兩大房,一客廳,一廚房,一浴廁,還有一書房,環境比較清幽,院子也比較大,可惜房間數比較少.因張課長人比較多,房間不夠住,於是他主動向事務課申請要和我互換房子,事務課長表示你們雙方同意就好.於是我很幸運搬到當時最高等級宿舍區住.
    宿舍是一種雙拼式鋼筋水泥平房,因屋頂有做防熱處理,所以房間感覺不很熱,同時窗戶很多,空氣流通性很好,前院又有一棵鳳凰樹,枝葉茂盛,可撐涼.所以敏學住入新家後,比較不會因悶熱而哭鬧.我們大人也感覺住得比民生南路者舒服,
    因宿舍區住有中油公司高階人員,包括嘉義溶劑廠廠長,副廠長,祕書,組長及課長以上之高級人員,員工訓練中心主任,副主任及嘉義營業處處長,可以說高官雲集,所以安全特別重視.所以宿舍區都有高牆圍籬,並有警衛看守,警衛除了負責宿舍區巡邏,更加強主管人員區巡邏,也負責門禁把關,以防止閒雜人進入,也可以說宿舍區守門神.
    新宿舍家前後院都很大好處是活動空間加大,孩子們可以就地玩遊戲,大人可以就地做體操,運動.壞處是要割草,整理環境.好像有不成文規定,每家必須維護自家環境整齊清潔,所以有空時,必須除草整理環境.同時也發現原來主管們宿舍環境,是由廠方僱鐵軍清潔人員,免費替他們整理.而我的宿舍環境,必須自行負責.
此種不公平待遇.我也多次據理以爭.所得到回答說人家做主管很忙,為公務打拼,沒有時間去整理環境.等你做主管後,也會有這種服務.更令我不舒服是,廠方每年有多次宿舍環境整潔比賽.每次比賽,我必須犧牲假日,好好整理環境,而得獎總是那些主管們,輪來輪去."

後來父母親買了自己的房子,在我大四或大五的時候,剛好中油要整修仁和新村,父母親就搬離仁和新村23號了。父親在搬走多年後,2017年12月曾經回去照過像


對父親而言,仁和新村23號雖是他在中油工作時住了二十多年的宿舍,但應該不是他心中的老家,父親心中的老家應該是他出生到國小畢業時住的地方,大內鄉的二重溪。不過父親國小畢業就離開二重溪去善化念初中,之後念高中、大學都是在外地,後來1964年父親22歲的時候發生白河大地震,把父親從小住的土塊厝震垮了。

以下是父親對於他的老家的敘述:
"我的誕生地是在二重溪村糖間庄內(目前的紫分宮附近)的一間土結厝.在我的記憶裡當時我們的家是三座土結厝,前座是位在馬路旁之房子,有兩間房子及旁加蓋可作廚房,前面一間可作店面,另外一間可作臥房裡面是木板床之總誧,此座房子大部份是租給人家取得微 薄租金,在我的記憶裡曾租給人家作中藥房,或來二溪國小任教的老師.
    前座房約隔4公尺處是土結菇寮及豬舍房,菇寮是利用冬天農閒時種菇,豬舍用來養豬用,兩者都用來以貼補家用.前座房約需走20公尺庭院路才可到達後兩座房.後兩座屋則有一座在前,另一座在旁.
    前一座屋則有一間睡房及一間是廚房及餐廳.睡房是統鋪木頭床,供大哥及二哥讀書及睡覺用.廚房內有簡易燒木柴的爐灶,有大的及小的,小的用來煮飯及煮菜,大的用來煮豬吃蕃薯簽及番薯葉,用來當作豬吃飼料.或過年或過節用來吹年糕用.餐桌則是方形木桌.而椅子則使木頭作的長方形木頭椅俗稱”椅撩”約可作4-5人.廚房旁有一個小型水泥蓄水池,很感謝父親天剛亮便到公井取水並肩挑約五十公尺到家水池備用.
    在旁後座屋則與公媽廳及堂伯及堂叔房子相聯,此後座屋則有三間木頭床的房子,一間則供我父母親及我這位老么用,第二間則供我兩位姐姐起居用,第三間則供我奶奶使用.
    前庭院約20公尺則有兩棵大的扁柏樹,長得蒼翠可愛.前院與右馬路之間則有磚塊圍牆,牆旁則有一棵大蓮霧樹,小時後,每當蓮霧成熟時,我便爬上蓮霧樹摘果子.記得有一次我不小心誤踩脆弱蓮霧枝,因此連霧枝斷裂,我就從樹上與連霧枝一起摔下來,因皇天厚愛,祖先護佑,我竟然安然無恙,但從那件事件起,我就格外小心爬樹.後院則有一塊空地種有四棵大土芒果樹,三棵龍眼樹,綠竹筍及作為養牛,雞,鴉地方.
    溫馨可愛土結厝在民國53年間白河大地震倒塌,家人全部順利逃出來,不幸中之大幸.同時縮小範圍,家園重建.同時使用較耐震磚房在兩年後完成."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父親小時候住的地方已經在地震中毀壞,後來的房子是在父親已經念大學,而且是父親的媽媽過世之後蓋的,所以記憶中父親很少跟我們提到他的老家二重溪。


從南瀛天文館看父親的故鄉二溪

 從南瀛天文館可以鳥瞰父親的故鄉,大內的二溪(二重溪)。 不過仔細計算,二溪雖然是父親的故鄉,但是父親在國小畢業之後,就離開二溪,一個人去善化念初中,住在親戚家中,之後高中也是在善化,不過是從住親戚家變成租房子,然後念大學更是就離開了台南。所以父親真正待在二溪的時間並不長,只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