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

從南瀛天文館看父親的故鄉二溪

 從南瀛天文館可以鳥瞰父親的故鄉,大內的二溪(二重溪)。

不過仔細計算,二溪雖然是父親的故鄉,但是父親在國小畢業之後,就離開二溪,一個人去善化念初中,住在親戚家中,之後高中也是在善化,不過是從住親戚家變成租房子,然後念大學更是就離開了台南。所以父親真正待在二溪的時間並不長,只有大概十二年而已吧。

反而是後來大學畢業後到嘉義的中油溶劑廠工作,在嘉義一住就是四十多年。所以真的要算父親生命中大部分時間是住在哪裡,應該是嘉義,不過被問到是哪裡人,還是會說是大內二溪的人。

我也是類似的情形,在嘉義住了18年,大學在台北7年,之後來到台南,轉眼間住在台南已經超過20年了,不過說到自己是哪裡人,還是會說是嘉義人。


2022年1月17日 星期一

父親的求學路--善化初中

 父親是民國44年國民小學畢業,考取了善化初中,離開二溪住到善化的親戚家 (祖父的姐姐家)

親戚家在善化火車站旁邊,是碾米的,父親不用交房租,但是放學後要幫忙送米

善化初中距離火車站有一點遠,每天都要走路上下學,單程要40分鐘



升初二時,祖母讓父親改住到她朋友家 (添球伯與添球嬸),付一點錢當房租,這樣放學後不用幫忙,會比較有時間念書
朋友家離學校近一點,走路上下學的時間從40分鐘縮短到30分鐘。

照片是2022年1月拍的善化初中(現在的善化國中)外觀,正門進去的大樓看起來是後來蓋的,應該跟父親念書當時是不一樣的了。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十二月的陽光下,我轉頭看你的側臉......

 十二月剛過,今天陽光很溫暖

讓我想起雷光夏的"情節"這首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0b0_f0SAEY


[ 十二月的陽光下 我轉頭看你的側臉

你的聲音有如盪漾在微風中的一首歌

啦......

你一定全都知道 你一定全都不在乎

就這樣回過頭 晴朗的一笑

你一定全都知道 你一定全都不在乎

就讓我無聲地 嘆息 ]


待人敦厚,不與人爭的父親,看到我們總是帶著和藹的笑容

就像十二月的陽光一樣

我好想念您





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

二重溪的由來--橫越曾文溪兩次

 父親出生在台南縣大內鄉二重溪村,二重溪之所以稱做二重溪,是因為曾文溪二重溪附近繞了三個大彎,所以早年不論是由楠西,玉井的內山西行出山到內庄,或由善化進入此地,皆必須涉度曾文溪兩次,因而得名.

父親的對二重溪對外交通的描述為:

"因二重溪的聚落的東,西,北三面由曾文溪環繞,南邊則有高度約一百公尺的新化丘陵構成與山上鄉的屏障,對外交通極為不便.

因大內鄉之鄉治設於內庄,同時農產品之交易也以內庄為主要地方,因此二重溪人要辦公事或進行農產品買賣都要涉溪,及步行約一個小時才能到內庄

苦命的二重溪人必須肩挑龍眼土芒果或其他農產品涉溪,及步行約一個小時到內庄進行交易,東西賣完後也買一些必需品回來,也必須涉溪,及步行約一個小時才回家"

從善化到大內的公所所在地內庄,需橫越曾文溪。橫越曾文溪的大內橋兩側長了很多白色的長草,我們都會把它叫做芒草,不過這裡的草並不是芒草,是另一種草,叫做甜根子草。每年的9-10月,整片的甜根子草開白色的花,非常壯觀。

從大內的內庄要到二重溪,需要再橫越曾文溪一次,

民國50年之前沒有橋樑,必須涉溪而過;50年興建了吊橋,後來毀壞後建了一座水泥橋,在民國90年的納莉風災又被沖毀,在幾年後興建目前這一座景觀大橋。父親對此的敘述為:

"因台灣南部氣候乾溼季分明,在乾季時因溪水較不湍急,花小錢可稱竹筏渡溪,或溪水更淺時則搭簡易便橋過溪.雨季時溪水往往暴漲,加上坡陡流急,雖有竹筏可作為交通工具,然而水流至為湍急,雖可勉強過溪也是極為冒險.尤其是當居民生病時,往往受溪流阻隔延誤就醫,也常發生憾事.早期交通之不便對二重溪居民,是心中之痛,但也可奈何,無語問蒼天,無怨無悔,默默承受.但也盼望老天及政府能解決心中之痛.

民國50年間鄉鄉紳楊雲祥縣議員為解決二重溪居民對外交通重大問題,四處奔走爭取經費,終獲得最高當局首肯興建二溪吊橋,橋長四百公尺,號稱遠東最長吊橋.

民國67年八一水災洪水將二重溪吊橋橋墩沖毀,居民對外交通又告中斷,縣府為解決居民交通之不便,於是決定興建較永久性水水泥橋樑.當時由於申請到政府建橋補助款不足,後經二重溪村民每戶至少捐獻5千元台幣補足.

民國69年4月由縣政府發包動工,歷經約三年完成,民國72年7月竣工通車,橋長385公尺,寬7.5:公尺,耗資新台幣三千兩百萬元.

好景不長,天災可怕,堅固二溪水泥大橋使用約20年後,於民國90年9月18日因納莉颱風來襲連日豪雨再加上上游曾文水庫洩洪,使得曾文溪溪水暴漲而沖毀.當時台南縣縣長蘇煥智先生為體諒二溪居民對外交通之不便所帶來生活困苦,同時也配合地方發展觀光所需,所以決定建新橋,此新橋將設計建造為景觀大橋,橋下並規劃為親水公園,因此二溪景觀大橋從此定案.......

在民國92年7月15日才取得水利署第六河川局許可正式動工,施工過程在沖毀二溪水泥大橋旁設置便道.民國93年又遭受敏督立,哎利颱風帶來大豪雨及曾文水庫洩洪導致便橋沖毀必須變更引道,在居民殷切期盼下,歷經822天的施工,終於在民國94年3月30日完工,4月10日舉行通車典禮"

從善化前往大內的內庄,需橫越曾文溪,圖為大內橋。

從內庄前往二重溪,需再橫越曾文溪一次,圖為民國94年完工之二溪景觀大橋。


老家

 嘉義市國華街仁和新村23號,是我從出生到高中畢業住的地方,是我的老家。這是中油的宿舍,一整區有二十多戶。我小時候總以為父母親在這裡住很久很久了,後來才知道,他們是在我出生那一年才搬進這間宿舍的。

在父親的回憶錄中,對仁和新村宿舍的描述是:

" 民國62年 ,我感到民生南路宿舍房間不夠,能活動空間太小,同時夏天時房間很熱,孩子不舒服,容易哭鬧.不安眠.於是,我重新申請更換宿舍,獲批准分發到公誠新村的宿舍,雙拼式平房,房間數比較多,當時有一位服務於運輸課張志行課長,有分發到仁和新村房子,仁和宿舍是兩大房,一客廳,一廚房,一浴廁,還有一書房,環境比較清幽,院子也比較大,可惜房間數比較少.因張課長人比較多,房間不夠住,於是他主動向事務課申請要和我互換房子,事務課長表示你們雙方同意就好.於是我很幸運搬到當時最高等級宿舍區住.
    宿舍是一種雙拼式鋼筋水泥平房,因屋頂有做防熱處理,所以房間感覺不很熱,同時窗戶很多,空氣流通性很好,前院又有一棵鳳凰樹,枝葉茂盛,可撐涼.所以敏學住入新家後,比較不會因悶熱而哭鬧.我們大人也感覺住得比民生南路者舒服,
    因宿舍區住有中油公司高階人員,包括嘉義溶劑廠廠長,副廠長,祕書,組長及課長以上之高級人員,員工訓練中心主任,副主任及嘉義營業處處長,可以說高官雲集,所以安全特別重視.所以宿舍區都有高牆圍籬,並有警衛看守,警衛除了負責宿舍區巡邏,更加強主管人員區巡邏,也負責門禁把關,以防止閒雜人進入,也可以說宿舍區守門神.
    新宿舍家前後院都很大好處是活動空間加大,孩子們可以就地玩遊戲,大人可以就地做體操,運動.壞處是要割草,整理環境.好像有不成文規定,每家必須維護自家環境整齊清潔,所以有空時,必須除草整理環境.同時也發現原來主管們宿舍環境,是由廠方僱鐵軍清潔人員,免費替他們整理.而我的宿舍環境,必須自行負責.
此種不公平待遇.我也多次據理以爭.所得到回答說人家做主管很忙,為公務打拼,沒有時間去整理環境.等你做主管後,也會有這種服務.更令我不舒服是,廠方每年有多次宿舍環境整潔比賽.每次比賽,我必須犧牲假日,好好整理環境,而得獎總是那些主管們,輪來輪去."

後來父母親買了自己的房子,在我大四或大五的時候,剛好中油要整修仁和新村,父母親就搬離仁和新村23號了。父親在搬走多年後,2017年12月曾經回去照過像


對父親而言,仁和新村23號雖是他在中油工作時住了二十多年的宿舍,但應該不是他心中的老家,父親心中的老家應該是他出生到國小畢業時住的地方,大內鄉的二重溪。不過父親國小畢業就離開二重溪去善化念初中,之後念高中、大學都是在外地,後來1964年父親22歲的時候發生白河大地震,把父親從小住的土塊厝震垮了。

以下是父親對於他的老家的敘述:
"我的誕生地是在二重溪村糖間庄內(目前的紫分宮附近)的一間土結厝.在我的記憶裡當時我們的家是三座土結厝,前座是位在馬路旁之房子,有兩間房子及旁加蓋可作廚房,前面一間可作店面,另外一間可作臥房裡面是木板床之總誧,此座房子大部份是租給人家取得微 薄租金,在我的記憶裡曾租給人家作中藥房,或來二溪國小任教的老師.
    前座房約隔4公尺處是土結菇寮及豬舍房,菇寮是利用冬天農閒時種菇,豬舍用來養豬用,兩者都用來以貼補家用.前座房約需走20公尺庭院路才可到達後兩座房.後兩座屋則有一座在前,另一座在旁.
    前一座屋則有一間睡房及一間是廚房及餐廳.睡房是統鋪木頭床,供大哥及二哥讀書及睡覺用.廚房內有簡易燒木柴的爐灶,有大的及小的,小的用來煮飯及煮菜,大的用來煮豬吃蕃薯簽及番薯葉,用來當作豬吃飼料.或過年或過節用來吹年糕用.餐桌則是方形木桌.而椅子則使木頭作的長方形木頭椅俗稱”椅撩”約可作4-5人.廚房旁有一個小型水泥蓄水池,很感謝父親天剛亮便到公井取水並肩挑約五十公尺到家水池備用.
    在旁後座屋則與公媽廳及堂伯及堂叔房子相聯,此後座屋則有三間木頭床的房子,一間則供我父母親及我這位老么用,第二間則供我兩位姐姐起居用,第三間則供我奶奶使用.
    前庭院約20公尺則有兩棵大的扁柏樹,長得蒼翠可愛.前院與右馬路之間則有磚塊圍牆,牆旁則有一棵大蓮霧樹,小時後,每當蓮霧成熟時,我便爬上蓮霧樹摘果子.記得有一次我不小心誤踩脆弱蓮霧枝,因此連霧枝斷裂,我就從樹上與連霧枝一起摔下來,因皇天厚愛,祖先護佑,我竟然安然無恙,但從那件事件起,我就格外小心爬樹.後院則有一塊空地種有四棵大土芒果樹,三棵龍眼樹,綠竹筍及作為養牛,雞,鴉地方.
    溫馨可愛土結厝在民國53年間白河大地震倒塌,家人全部順利逃出來,不幸中之大幸.同時縮小範圍,家園重建.同時使用較耐震磚房在兩年後完成."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父親小時候住的地方已經在地震中毀壞,後來的房子是在父親已經念大學,而且是父親的媽媽過世之後蓋的,所以記憶中父親很少跟我們提到他的老家二重溪。


2021年9月17日 星期五

父親回憶就讀善化高中時的英文老師

 父親在他的word檔回憶錄中,從初中開始,到高中、大學,每個科目教過他的老師,他把他記得的,都一一寫下來了,幾乎七成以上的老師名字,父親都還記得。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父親就讀善化高中時,教了他三年英文的王培五老師。在寫到高中一年級的各科老師時,父親提到了王老師:

"高一至高三英文課老師名叫王培五女老師,年紀約五十多歲,是北京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高材生,很有愛心,耐心,認真教學好老師.她是我們從高一至高三英文老師.

王老師上課時經常穿着深色老式旗袍,沒有任何花色,挽著一個髻,體形中等身材,有點發福,看起來不像一個英文老師,倒像一位教四書五經的國學老師,同時也常手上帶一條手怕,是擦汗或擦眼淚,不得而知.

王老師當年在善化中學任教時認真負責,很受學生們歡迎.我們到畢業時都不知道她的悲慘遭遇,也看不出她心中所承受的痛苦.還好當局特務,並沒有對她嚴加控管.

王老師上課很重視發音,及英文課文朗讀.所以上課時她帶我們大聲讀課文一遍後,再進行課文講解,文法解釋.她要求我們熟記單字,片語及句型,同時要求我們背誦課文,她說”英文無他,熟能生巧”,在她要求下我們英文水準大幅提升.同時我們大專聯考英文成績都在中上水準,不算很差."

關於父親寫的悲慘遭遇以及特務甚麼的,初讀到時覺得很奇怪,不過後來父親在回顧完他當年高二、高三的課程跟老師之後,特別再補充說明王老師的事情:

"在善化高中求學三年當中,有一位值得懷念老師,是教英文王培五老師.王老師當年教我們英文課時,不僅非常認真,而且有耐心與愛心.我們一點也看不出來老師所遭遇如此悲慘命運,也看不出她心中所承受的痛苦.她將內心冤屈,化作一股愛的力量完全奉獻給她的學生及其子女.同時也應感謝曹校長英明,能力擋外力干擾,使王老師能安心任教,造福我們.

同時因為班上同學,自從高中畢業以後,各奔前程,為生活打拼,很少聯絡,因此不知道王老師悲慘遭遇.直到公元1999年(民國88年)年底有一本”十字架上的校長”新書發表及媒體網路大肆報導才得知王老師的悲慘遭遇,另人辛酸." 

接下來父親就轉貼了網路上搜尋到的資料,原來王培五老師的先生張敏之校長,在1949年為了保護從山東流亡到澎湖的數千名學生,在白色恐怖時期,被誣陷為「匪諜」遭到槍決。此事件稱為「澎湖七一三事件」,或者山東流亡學生案。

簡單的說,1949年國府兵敗大陸之際,八千多名山東流亡學生(煙台八所聯合中學)渡海至澎湖。西北軍出身的澎湖防衛司令李振清中將和三十九師師長韓鳳儀少將,於1949年七月十三日在操場用暴力強迫流亡學生當兵。有五千學生被迫入伍,二千學生加入「澎防部子弟學校」(後遷台灣彰化員林成立實驗中學),一百零六名學生被殺(多人被裝麻袋投入海中),校長張敏之等七人被押至台北,1949年十二月十一日以「匪諜」罪名槍決,史稱「澎湖七一三事件」(或澎湖事件)。

王老師是山東省濟寧縣人,她的原名叫王沛蘭.她嫁給她的老師張敏之之後,改名為培吾,以示自我培育.又在她的先生喪命於台灣”白色恐怖”肅殺之後為躲避特務,而改名為培五. 

在先生遭到槍決後,王培五在友人協助下開始教書,流暢的英語,加上教學認真,又有愛心,很快就成為屏東縣潮州鎮萬丹初中的名師。其後,潮州高中教導主任,也就是名導演李安的父親李昇,禮聘她前往任教。後來又轉任善化中學、台南女中,最後北上成為建國中學的英文老師。後來於1969年移居美國,在2014年辭世,享壽106歲。


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

父親初中升高中的故事

父親幾乎不唱歌,要唱也總是唱同樣那一首"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這張2017年在竹崎親水公園附近的卡拉OK拍的照片,唱的也是這首歌,沒別首。

看了父親記述的他的童年,我想他是因為家境清寒,所以沒有接觸與學習音樂的環境。父親說他初中畢業時第一志願是台南師範學校,考試的學科成績不錯,可惜因為音樂跟美術考太差,無法錄取。

他是這樣寫的:

"七月中從善化初中畢業,便接著準備參加高中或師範學校入學考試,因家境清寒,父母親及哥哥,姊姊非常希望我能考上台南師範學校,因讀師範學校是公費,不僅學雜費及住宿費全免,而且還有零用錢可拿.同時畢業之後,可當小學老師,不必煩惱找職業,可早點就業,幫忙家計.所以考入師範學校是我的首選,也是我的首要任務

於是,我每天發奮圖強,苦讀至深夜,因當時台南師範學校入學考除了考學科外,還加考術科.學科除了國,英,數外還有社會及自然等五科,社會科包括公民及史,地等三科而自然科則包括博物及理化等科.國文科則包括作文,而作文要用小楷毛筆寫.術科則加考美術及音樂等兩科.

七月底由母親及學校老師陪同前往台南師範學校參加入學考試,考學科及術科.考兩天,還好考學科,因平時準備充份,題目深淺適中,考得還好.但考音樂及美術則很糟糕,尤其音樂考五線譜時真得很不理想看不懂,完全靠靈感,用猜的.可能兇多吉少.而美術科則考素描,畫花瓶.因我欠缺藝術細胞,我想畫得如何,只有老天爺知道.

考完後,我也很誠實與充滿愧疚向母親稟告實情.同時也請母親原諒,可能無法如她所願考取公費師範學校.也請她能准我讀高中.母親也安慰我說沒考上師範學校沒關係,若能考上省立高中,將來還可升大學,進入高等學府深造,前途更光明.

於是我就報名參加省立善化中學之高中部入學考.考完不久後.台南師範學校放榜,不出所料,我居然落榜,沒有考上.學校老師也覺得很意外.不久後接到師範學校寄來成績通知單,雖然學科考得還不錯,但美術及音樂不及格.因此,不予以錄取,如我所料.還好,我沒有讓父母親太失望,終於我考上省立善化中學之高中部,向大學之路向前邁進一步."



從南瀛天文館看父親的故鄉二溪

 從南瀛天文館可以鳥瞰父親的故鄉,大內的二溪(二重溪)。 不過仔細計算,二溪雖然是父親的故鄉,但是父親在國小畢業之後,就離開二溪,一個人去善化念初中,住在親戚家中,之後高中也是在善化,不過是從住親戚家變成租房子,然後念大學更是就離開了台南。所以父親真正待在二溪的時間並不長,只有大...